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外教育系统都开始把AI(人工智能)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

质疑者认为,汉语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而学生每一篇用心去写的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去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句式可能会被死板地点评出来,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该如何评判?中华文字的奥妙和情怀如何评判?

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早在2017年,来自俄罗斯、韩国、赞比亚等6个国家的11名外国留学生完成了一次特别的中文考试——批卷老师是来自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笔者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比如母语是外语者学习中文。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而最难练习的是写作能力。众所周知,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专业素养有要求,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教育鸿沟。而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得到持续的、积极的反馈,对于外语学习者形成很大的帮助。这种批改没有地理空间的限制,被批改作业的人可能散布于各地,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文章千古事。外语学习中,作文的功能一方面是提高语言能力,包括单词、语法等,另一方面是语义和旨趣的训练,作文的内容切题与否、篇章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顺畅甚至作者的想象力、文学素养都与之密切相关。而后者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这也是其受到最多质疑之处,因而也是需要后期人工介入的地方。教师在此可以针对作文的写作情况,进行进一步补充批改,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做参考。

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信、达、雅”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AI批改作文,“信”是最好实现的,而“达”“雅”更多涉及人为的标准,需要教师的进一步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是接受与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势而为的问题。教育的育人试错成本很高,因而谨慎发挥人工智能与教师各自的特长,使学生得到最大的益处,方为我们面对新技术时的正确态度。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