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制订新一轮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在近几个月,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程序轰动全球,不仅用户好评如潮,更是吸引了各路资本热烈追捧。对于志在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上海,其成功背后的逻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ChatGPT是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乍一看似乎和传统人工智能软件差别不大,但使用过的人都表示,ChatGPT的智能程度,以及用户使用的体验感,远好于之前所有的同类产品。比尔·盖茨甚至称其划时代的意义堪比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发明。
ChatGPT的核心是通过优化算法,在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寻找最优答案,并经过充分的训练后与人类进行交互。传统AI程序通常比较“健忘”,经过几轮交流后就会“不记得”之前对话的内容,继而“聊不下去”。而ChatGPT则可以一直根据交流前后文的内容自我学习,尝试理解人类文字意图,持续进行高质量互动,制造出了“有思想可交流”的智能感。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ChatGPT除了擅长陪聊之外,还能辅助人们开展各种工作。包括帮助写作业、写剧本、写新闻稿、写程序代码、甚至写诗歌等等。有人甚至预言,按照ChatGPT现在学习的速度,很快一些内容创作的岗位将被它所替代。在上线2个月后,ChatGPT活跃用户破亿,成为史上蹿红最快应用。
ChatGPT还能火多久?走多远?是否能和电脑、手机、互联网一样改变世界?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其成功背后的逻辑值得借鉴学习。在ChatGPT在中国互联网成为“网红”后,有网友哀叹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竞赛中,又被“甩开一个身段”。真实情况是否真的如此悲观?有专家表示也不尽然。从技术应用上看,ChatGPT并没有特别的创新性可言,还是按照“数据加算法”的模式,国内许多人工智能企业都是按照这一路径研发,并未出现“代差”,很快国产同类型产品也江出现。
但ChatGPT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最大的短板——“基础设施建设”。ChatGPT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量数据”与“海量训练”。英文数据库信息汇聚全球数据信息,这一优势是中文数据库难以企及。而OpenAI在ChatGPT的训练上投入的资金也是天文数字,其背后更是需要惊人的算力支持,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工智能企业则注重实际场景运用,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产品多“小而轻”,缺乏“重量级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也曾坦言,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研发和战略规划,使得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基”不牢,很难形成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态势。此外,虽然上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相关专业,但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屈指可数。
专家建议,随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应当从政策、市场、资金投入等领域,鼓励企业围绕着基础模型的运维训练管理、云算力支撑、中文语料反馈优化、中英文数据互补、算力问题等关键点进行长期投入。同时上海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尽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行业规范,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行业产出能符合国际标准。
去年10月1日,《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从制度、架构、法规等诸多领域,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保驾护航。随着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建设上的投入逐步增强,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沪产ChatGPT”也能横空出世,与优秀“前辈”同场竞技,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