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到吓人”的ChatGPT到底是什么?又会带来什么?

谁是近期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聊天对象?
在今天,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ChatGPT。
ChatGPT是一款由美国OpneAI公司推出的智能聊天程序,用户只需简单注册,就能与这款世界上参数规模最庞大的AI机器人对话。
令人称奇的是,ChatGPT不仅能像常规的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一样,答复你所提问的基础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编故事、写情诗、敲代码、写作业……ChatGPT凭借着丰富的“学识”,让大家切实感觉到科技的震撼。
ChatGPT自2022年11月发布后,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仅两个月时间,ChatGPT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人次大关,成功打破TikTok的纪录,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数值,互联网用了7年,Facebook用了4年半。
现在,作为一款强势吸睛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每分钟要与全球1300多万用户同时对话,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乃至整个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新宠”。

人类无法达到的学习体量
在分析ChatGPT为何能引爆AI赛道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这款产品是如何诞生的。
2015年年末,一家名为OpenAI的小型公司在美国旧金山硅谷成立,这家貌不惊人的小公司背后,主要投资者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近年来因特斯拉名声大噪的超级富豪马斯克等多位硅谷科技大亨。
OpenAI公司宣称,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制造能理解自然交流对话的人工智能,并最终实现让物理机器人理解和完成人类的工作,并且,正如其名字OpenAI(开放人工智能)一样,他们也承诺将所有技术开源,打破大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寡头垄断,让人工智能的益处可以进入日常生活中。
OpenAI公司成立之初曾推出了一些不温不火的技术产品,与同时期战胜围棋冠军的谷歌AI程序AlphaGo相比,简直云泥之别。正当大家以为OpenAI会和硅谷大部分的科技创业公司一样盛大开场后又沉寂落幕时,OpenAI却在2018年6月拿出了跨时代的GPT-1模型,并在随后两年推出了后续的GPT-2和GPT-3。
GPT,可以简单翻译成“生成性预训练”,意为在不提前对内容进行注释讲解的情况下,让AI阅读大量的文本数据,通过这些实际的文本例子来学习真实的语言表达。
打个比方,它类似于人类在幼儿时期学习语言的方式,并不是先去记忆单一词句的意思,而是通过语言环境、语言的反馈行动等,慢慢地对语言内容进行判断和理解。只不过GPT-2学习的数据是800万个互联网网页,GPT-3更是训练了2000亿个单词,这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学习体量。
当然,AI的学习虽然比人类更为快速高效,但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使用的处理器越多,学习得越快,成本也就越高。据有关科研机构估算,GPT-3的投入在500美元至2000美元不等。
这样大量的投入,使得OpenAI公司急需一款产品维持自己的收支平衡,ChatGPT便应运而生。
ChatGPT,绝不尬聊
ChatGPT也是一款基于GPT模型所研发的产品,OpenAI公司将它称为“GPT-3.5的主力模型”。而在“语音助手”“AI聊天”已经屡见不鲜的今天,ChatGPT能够引发热议,其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实现上下文互动的自然交流。
用过语音AI产品的朋友不难发现,市面上现在大部分的产品,都是通过抓取关键词的模式来与用户进行“尬聊”,闹出不少笑料。以Siri为例,假设你问它“哪里有道口烧鸡”,它可能会告诉你“从网上搜索了最近的道口在以下几个位置”。这类产品更像是搜索引擎的“遥控器”,远远达不到自然交流的程度,更不用说进行创作了。
而ChatGPT拥有更智能的理解模式,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真实对话中大量出现的歧义和多义词汇以及一些复杂句式。
这种优势,在语法结构相对简单的英语等印欧语系中显得尤为明显。据报道,有近九成的美国大学生利用ChatGPT做作业,这也导致巴黎政治大学、《科学》杂志等多家院校、机构和学习期刊发表声明,禁止或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参与到撰写学术论文中。
ChatGPT善长口语化的表达,这是与GPT-3等产品相比更显著的优势。在交流过程中,ChatGPT遇到不懂的就问,发现错误就指出,甚至能意识到语言上的陷阱和反讽,然后不卑不亢地进行反驳。有网友利用ChatGPT与客服对话,要回了多交的款项,并称ChatGPT是自己这种“社恐人士”的好帮手。
ChatGPT还拥有更庞大的数据库,由于拥有大量的学习文本,ChatGPT不仅交流顺畅,而且多知多懂,它的交流内容不受到局限,除了能帮助学生写作业,还可以替程序员敲代码,为导演创作台本,写歌,作诗等等。如果说在创作领域ChatGPT的发挥还难以与人类一争高下,那么在教育、考试等规范化领域,ChatGPT的表现则可以预见地全面优于普通人类参与者,据报道,ChatGPT的回答还成功通过了谷歌年薪140万人民币的编码工程师考试。
迅速蹿红之后
ChatGPT迅速蹿红,带来的影响也接踵而至。
多家科技巨头纷纷下场竞赛。2023年2月初,微软率先宣布旗下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浏览器Edge将与ChatGPT合作,将AI模型集成到其中。随后的半个月时间里,谷歌、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多家大型网络科技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家的“类ChatGPT”产品,参与到竞争当中。苹果也不甘落后,很快将举行年度内部AI峰会。
有媒体采访了华为、阿里、百度、腾讯等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它们都表示对ChatGPT关注已久。动作最快的是百度,将于下月推出ChatGPT的中国版——文心一言,预计于2023年3月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ChatGPT所受训的数据库再庞大仍有其局限性,对一些即时性问题和特定的语境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同时,ChatGPT缺乏人类的道德体系和情感认知,很多冒犯性的回答也无法避免,所以更多的用户开始担心,假以时日,谁来为ChatGPT和其回答所带来的影响负责?
自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被正式提出后,几十年间,使用计算机学习、模拟和拓展复杂的人类思维,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前沿热点。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曾经在科幻片中的“AI系统”逐步进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人对这个原本陌生的领域变得更为关心。
2021年9月,为合理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率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也正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前列。
当下,随着ChatGPT热度的不断升温,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用户的隐私是否安全?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的回答是否享受著作权?利用人工智能的合理界限在哪里?
我们似乎严阵以待,尝试从情感、法理、人文等多种角度,去揣测未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但唯恐对于ChatGPT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给它提供更多的学习文本。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屈舒鹤 黄莲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