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最近手机里的新闻媒体几乎被各种AI相关的事物所占领了。
一些AI技术对普通民众造成了困扰,比如说照片被修图或者视频被更改,这些放在以前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工作,到现在利用AI技术就可以简单迅速地完成,可以说是伤害别人的成本变低了,并且我们还不能明确地定义这些产物是否是违法的,因为法律中还没有出现这一领域的硬性规则,但这无疑是有损道德的。
比较知名的事件是,某男子将自己跟女明星p在一个视频里面,并且在视频中有亲吻等肢体接触,尽管是虚拟的,但是他确实对女明星的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侵犯。我们大多数人在看到视频后,都产生了膈应的情绪以及不适的感觉,而这种膈应和不适的产生,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因素:
1.视频接近真实,但逻辑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2.就像鲜花粘上泥巴,我们都会觉得惋惜,人类天生就会不自觉地追求美好与协调,而不和谐的画面令人们从生理上就感到难受;
3.多数人会共情,会担忧,如果有一天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被捏造出来并且传播,那会给生活以及心灵造成多少冲击?有没有什么可以保护我们不受这种伤害呢?
目前这只是个例,而且这是新兴技术,没有一个针对此类事件的法律条款来进行评判,我们只能运用法律中已有的某些类似条例去对他进行审判与制裁。
不过好在一切都是变化的,人也是会变通的,那么由人产出的法律也是会跟着时代技术的变化而相对更加健全的。
从2月份开始,AI行业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相关产物诞生,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尽量客观地去看待这个事情,尽管作为人类来说,这个事情对我们本身就主观的。
我最开始接触到除了文学影视作品外的现实的人工智能,是在22年9月份。那时因为兴趣所以看了一些关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一方面书籍以及课程,但也只是浅浅了解。
11月份,因为我也经常关注插画这一块,所以我就被大数据推送了AI绘画相关信息。11月也是ChatGPT发布的时间,刚开始并没有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1月底,小红书上无意间刷到了Glow这个AI聊天软件,说实话一开始值得吐槽的点蛮多的,但是他们进步地飞快,我觉得是有了大量自然语言的输入,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数据去投喂和训练AI(智能体),所以AI(智能体)聊天更加逼真了。
2月份,因为过年突然有了一些灵感,想要写一个关于AI的短篇小说,在构思好后没过几天,ChatGPT一下子火了起来,我记得好像是有主流媒体报道了GhatGPT,一夜之间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都开始报道和讨论ChatGPT,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与之交流。
而这时我才关注到了stable diffusion,也是这时候我开始尝试自己玩一玩AI绘画,由于是小白,下载了好久没有成功,最后才发现是电脑配置不足,好在勉强运行了一下最老版本,从而体验到了技术的革新。
以上是我在这个AI走入大众的时代的动向,接下来我想记录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自己也对绘画很感兴趣,所以首先我联想到的就是当电脑绘画刚刚出现的时候,手绘的人们感受到焦虑了吗?可以看到,现今,对于手绘和板绘,在网络和身边几乎很少能找到认为这二者有冲突的言论,我们大多数人觉得它们只是利用不同媒介的绘画方式。
而板绘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也是因为技术进步。我们使用的各类电子设备则有着更多数字绘画的需求,而新时代的印刷广告宣传等方面更加离不开电脑制图。
所以当时本身就具有绘画基础的一部分人就开始进行电脑绘画,刷子、铅笔变成了电子笔、鼠标,但他们都是画笔,丙烯、水粉变成了数据、光线,但他们都是颜色。
到了今天,你只要会手绘,那么利用平板,数位板和电子笔,你很快就能学会板绘,就好像你把铅笔换成炭笔那么简单,这都只是绘画的媒介不同,实际上画作的审美以及其表达的内容都离不开创作者本身。
AI绘画的发展有影子吗?
我觉得是有的。
前不久刷到一个插画师利用Midjourney进行卡通角色的创作(小猫抱西瓜),评论区的高赞有“还乐呢?你要失业了!”以及“在我看来,博主不会失业,她会走的更远。”这两类倾向的发言。
首先我觉得,对待事物的态度,本就是悲观与乐观共存的,我们并不能强求别人乐观,也不能拖着他人悲观。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和做法,一个事物才大概率避免了极端从而趋于稳定。
其次,在我看来,AI本就是人类智慧下诞生的产物(除非它不是),所以AI天生就与人类框架脱不了干系,就好像是宿命一般,它与人类千丝万缕地连接着。
AI被许多人称为“缝合怪”,大家说AI绘画是拼接缝合的产物,没有灵魂。
我觉得,AI随意生成的绘画可能确实没有“灵魂”,但如果是在四张AI生成的绘画被人类选中了其中一张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四张绘画就都有了“灵魂”。因为人类去观看了这些绘画,对之产生了选择与评价,所以这四张绘画被人类赋予了一些意义。
如果未来有了AI插画师这个职业,那么这个AI插画师就需要具有足够的审美能力,或者说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观赏能力(因为不一定是美的)。
AI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媒介,因为只有人类自己才能感受到自身想要什么,而现在所定义的情绪本就是人类产生的。就算AI产生了所谓“情绪”,那也是AI自身的“情绪”,它想要的真的和每个人类自己想要的一样吗?(我也不确定,也许未来会有不同的可能性,就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之类的,或者更加高维的东西的语言无法表述的信号)
再者,人类也在模仿。就说艺术这一块,我们一开始是再现自然,将所观绘之于物品上,将所听用物品复现敲击出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中,人类加入了人类自身这个变数,由于因素过多,所以变数更多,从而冲撞出看似新的产物。此时,人类就将所感融入产物之中,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创造能力。
而AI的变数,它的硬件,目前为止还是可计算可控的,所以它还是人的产物。
把时间线拉回到更远,到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被公布在法国科学院公报上的那一天,得知消息的西方画家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写实逐渐不再是西方绘画的主流,画家们开始想要将绘画与摄影区分开来。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等风格的出现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趋向一种再现到表现的转变。
巧合的是这个年份:1839年,塞尚出生了,而他正是现代人们研究西方绘画时,所认为的一位绘画从再现到表现过渡的标志性人物。
有老一辈的人觉得摄影会把灵魂吸走(“摄魂术”吗?说实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到了今天,这个说法几乎只存在于久远模糊的记忆中了,新生代的儿童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他们生下来就接触各类摄影设备,摄影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非要说有区别,那可能是有的人的作品是艺术,有的人的作品是记录。
以上都是在技术先一步发展的时候跟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些冲突以及碰撞。在当时来看,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端,到了如今来看,大体上都能够被制衡住,而这些技术所带来的价值,更好地促进了人类多元文明的传播以及延续。
如果再联想到一些其它领域,比如汽车。第一位驾驶汽车的人,被路上遇到的人当作是女巫。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路上奔驰着的车辆,或许天上飞的汽车,大家会驻足观看,但也不会觉得颠覆三观。
由此,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因为更加新奇的技术或者颠覆的事物的产生,从而回看这段AI兴起的历史,会不会就跟我们现在回望曾经技术发展的历史是一样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也许发展规律正和这轮明月一样年年望相似吧。
接下来想说说我对AI的期待。
首先AI绘画出来了,那接着是不是就应该是二维变成三维,那AI建模是不是应该也马上出来了。如果再加上时间维度的话,那AI视频就也出来了呀,如果再加上互动性,那我就可以利用AI来创作游戏了。
这里还是体现了个人的能动性,你看,正因为我爱好的就是艺术这一方面的东西,所以我首先就联想到的是这些。
同样的,医疗行业的人,他们就会联想到AI带给医学上的便利;能源行业,建筑行业等,他们就能想到利用AI去管控项目等。
总之就是各行各业,他都能利用AI去减少重复性工作,将能量放在创造上。
大数据就是这么会精准碰瓷,因为我建模这个爱好,所以视频软件就也给我推送建模相关的一些视频,然后我就被推送了一个小哥,他就利用ChatGPT在Blender里面建模,虽然他只是建了一个圆形和一个立方体,但是当时我看到时候,我真的就觉得太炸裂了,虽然原理很好理解,但是当时就是给我当头棒喝。
(以下这一段给不了解计算机的人看)
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这个方法,因为我们所用的这个电子产品,它的最底层的功能实现都是机器语言,比如我们在这里打字,那么每一个操作,都是一种信号的转换,一层一层的,从0和1堆上来堆到了应用层,然后我们通过可视化的窗口,以及人性化的操作流程,才能流畅地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其实程序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相当于是我们和机器交流的翻译官。所以呢,我们运用的这些软件都是代码组成的,比如你现在正在word里面打字,你打一个字,这背后就有一串子代码,而AI它帮助你实现不是拉着你的手,让你在这打字,而是你直接用自然语言告诉他,你帮我打什么字,然后他就能复现这个底层的代码。然后建模也是一样的,这些个模型软件也都是由代码组成的,每一步、每一个功能的实现也都是代码,那么只要我让ChatGPT打出要绘制一个圆、或立方体的源代码,我把代码再放入这个建模软件中去,我这个模型它就建好了。如果我能把ChatGPT直接接入到这个建模软件中,他通过不断的训练,也许他很快就能学会建一个人体模型、山水模型、楼房模型,甚至神话中的世界模型等都有可能,然后,他会渲染,比如我说这个山我要紫色的,要那种宇宙梦幻紫,他是不是就可以帮我实现了呢。
所以我就非常期待,这样的话,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动画的制作,或者是一个游戏的制作,只要我的脑中有内容。
之前元宇宙的这个概念很火,我是一直想玩vr游戏所以关注了这一块。实际上VR、AR等跟许多产业也是有所结合的,目前大众生活中最常能接触到的就是线下体验馆,博物馆讲解等,虽然也有人购买个人头显,但是VR并没有普及,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末VR就已经诞生了,由于硬件软件的问题,它一直是一段时间火热,一段时间沉寂。
在我看来,VR的普及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了。参考是手机,回顾手机从一个社区可能就一台座机到现在人手一台,也就是仅仅十几年的事,从2G到5G,从按键到触屏。为什么手机这么迅速地普及了呢?因为这些电子设备本质上都是产品,都是工具,被需要才是它火爆的核心。网络速度的迅速发展以及硬件存储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新技术以及新生活方式出现了,而一些新的需求也随之出现,这些需求又促进了软件的发展,无论是社交、还是办理事务、亦或是出行,手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回到VR,立体占用的内存要大于平面的内存,硬件的耗电量也更高,而运行它所需要的算量也更大。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至前几年,没有小而微、便于携带、算量大、且造价便宜的硬件,也没有先进算法。但是现在好像是有一点苗头了,硬件可以是量子计算机,生产可以利用AI,可能造价还是很昂贵,但是一想到计算机刚出来的时候,它的价格以及现在的价格,就能看到希望。
所以一旦价格能被大众所接纳时,将手机拥有的功能都兼容时,每个人都能创作三维立体东西时,我们就会跟现在拍照一般,随手“记录美好生活”,而参观我的“VRlog”的人就可以漂浮在我身边,或缩小坐在我的肩上,感受我营造或记录的世界,真正做到身临其境。

最后,我觉得从我们中国的这个阴阳平衡的文化中,就可以窥探到一些东西,即所有存在的事物,于内,它自身必定是多面的;于外,一定有东西能够跟它相互制衡,或者说是与它平衡。起码在人类的这个框架下,(人类意识的框架以及人类自己对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定义的框架),人类总有办法去制衡,有时候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它是一个集体无意识下的一种大众的趋同。
有兴,必有落,有推动,必有阻碍,一切最终趋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OpenAI公司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自己都在说AI有可能会杀死人类,但是,这并不妨碍还有许多大佬在继续研究着AI,完成自己的心血,这是一种推动;前两天还有一些大佬签联名信要求AI研发暂停一段时间,放慢步伐,这是一种阻力。(目前来说,如果拉的很长远去看,不知道哪种做法才是真正有益的,不过如果一旦选择,那么在这个时间线上可能就没有了如果。)推动与阻力,恰好是一种平衡。
假设真的有一天AI把人类杀死了,那有没有种可能在某个维度上这个事情是趋于了一种平衡呢?
如果说人类本身对于或者说这个地球对于某个星星上的所谓的生物来说是发光体,或者说我们所传出的信号是他们可以接收到的,有没有种可能那时人类就活在了那边呢?活在了他们的观测中,当然在他们那边儿,有可能并不是“观测”的这个概念,可能是别的什么概念。


(个人碎碎念系列,想到哪说哪,勿考究)

Image

Image

投稿联系:sywljkx